<
y9h6小说网 > 穿越小说 > 矿工雄风 > 第一百一十七章 钢铁洪流
    中亚,阿什哈巴德。

    为了阻止中华帝国中亚军队的进入,英法联军从1848年起,就开始沿着伊朗高原与图兰低地的交界处,修建伊朗防线。

    伊朗防线从里海一直延伸到阿富汉的兴都库什山脉,全长六百余公里,纵深15里。依托纵深地带内的高地修建了15个巨型堡垒群,倚为支撑点。

    阿什哈巴德则位于这防御带的中心,两则分别是9号和10号堡垒群。从侦察到的情报来看,这英法联军的防卫可以说是滴水不漏,试以9号主堡垒群为例。

    9号堡垒群(英法联军称之为第9步兵堡垒群)——位于阿什哈巴德左侧高地上,相对高度150米。该堡垒群由一大六小,共七个堡垒组成。最大的那个堡垒处于中央位置,其他六个小堡垒,如群星拱月一样,护卫着中央的主堡垒。由于其位置居英法联军主防御线的中央而被中华帝国称之为中央堡垒。

    在该堡垒群的前方是一片开阔地,视线良好。一旦敌军在此发动攻击也便于英法联军组织炮火反击,同时还可以得到10号堡垒群和8号堡垒群的侧射火力支援。

    英法联军认为中华帝国要想从视野开阔的正面突破,这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他们将地面防御重点放在两翼。

    在堡垒群的制高点上,配有一个火炮群,可以十分便利的支援正面和两翼。火炮的俱体数量和口径不太清楚,据侦察飞艇报告说,火炮群旁边有修有炮库,平时火炮都藏在炮库内。

    堡垒前方的隔离带布置了大量的地雷,其中有不少是电发式的,也就是说这种地雷不可能用炮击的方式引爆。以二台发电机供电,发电机室位于该堡垒群的高地中央位置偏西。

    9号步兵堡垒群的四周被两道铁丝网带环绕起来,整个堡垒略呈不规则的圆形。

    铁丝网带的纵深宽度为10~12米,高度为2~4米。第一道铁丝网带距英法联军的前沿工事33米,防御墙的海拔高度低于英法联军的前沿工事5~6米,第二道铁丝网带距英法联军的前沿工事92米,防御墙的海拔高度低于英法联军的前沿工事7~8米。电控式防步兵地雷阵广布前沿。

    堡垒内还有两条深4.5米,底宽2米的深壕环绕在大型掩蔽部的两侧,并交汇于掩蔽部的门前。堡垒的最宽面朝向北方前沿。在铁丝网带的西南面有一条小路通向山下。

    该堡垒群的正面火线长度为600米,侧面火线长度为500米。

    英法联军在中央堡垒内建有一大三小的掩蔽部。大型掩蔽部为钢筋混凝土构筑,坐落在高地的南侧,整个建筑都被高地所遮盖,来自北方向的中华帝国根本看不到英法联军的掩蔽部。

    据从修筑堡垒的伊朗工人,逃出来的人透露,该掩蔽部非常结实,为上下两层建筑,每层为5个大房间,墙壁厚1米,每间面积约60余平方米,总面积为600余平方米,面朝南向有3门4窗布局。是英法联军前线师指挥部。

    在堡垒的东侧约130米处有一座小堡,墙壁厚为1米,内有房间2间,共50余平方米。在大掩蔽部的东北方向约180米处还有一座小型掩蔽部,同为半地下式建筑。该建筑的面积和门窗布局与东侧的小掩蔽部基本相同。在大型掩蔽部的身后还有一座小型地下建筑物,单间单门,面积约200平方米,用途不明,极有可能是英法联军的弹药库。

    此外,英法联军还在该堡的四周建有与前沿工事相通的步兵防炮掩体40处。单兵射击阵位150处。在该堡群的西侧300米处建有临时野炮阵地,配备有8门77毫米加农炮。英法联军还在该堡垒的防御工事内部署有16挺固定式马克蕊重机枪,分别扼守住堡垒的北、东、西三个方向。另外,还有5挺机动式重机枪,供随时支援。

    在连接中央堡垒与8号和10号堡垒群中间地段上,还建有障壁墙。障壁墙用石块彻成,可以防止,敌人从中间穿过。

    8、9、10三个堡垒群由英国一个步兵师防守,每个堡垒群内的常备兵力约一千人左右。该师剩余的兵力作为预备队。

    英法联军为了防备中华帝国,可谓不惜代价啊。如此巨大的工程,竟然会出现在伊朗边境!不过,他们的兵力也太少了一点,600余公里的防线,却只有15万人!

    人数虽少,但英法联军相信,依托坚固的工事,足以抵挡数倍于已的敌人!特别是当中华帝国未宣战的时候,作为与中华帝国有着良好关系的法国,甚至还以为中华帝国会顾虑到他的面子。不会进攻这条号称坚不可摧的“新马其诺防线”。

    1850年7月12日,凌晨,大雾。

    英法联军的士兵尚在睡梦中,一些中亚特有的鼹鼠,忙碌了一个晚上之后,伸着懒腰正想回去睡觉……

    突然!

    地面传来轰隆隆的震动声,鼹鼠们受到了惊吓,急匆匆的向窝里跑去,没等它钻进鼠洞,无数炮弹,穿过晨雾,愣头愣脑的落了下来,接着惊天动地的爆炸声响起,无数黑白或是混着血液泥土、木头碎屑、铁丝网被卷得高高的,硬生生的在白雾中破开了无数的黑洞。

    穿行在炮弹激起的土浪里的鼹鼠们,如同一只只在惊涛骇浪中行驶的小舟,时而被高高的抛起,时而被落下的尘土,深深的埋在地下。

    一只跷幸在弹浪中生存下来的鼹鼠,终于得以跑到鼠洞所在的位置,却悲哀的发现,自己祖祖辈辈,世世代代花费了无数鼠力挖掘的一个庞大鼠洞系统,被一个巨大的弹坑所取代了。母鼠、幼鼠、以及无数的亲朋鼠友消失在空气中。

    睡梦中的英法联军士兵突然被“轰轰隆隆”的巨大响声惊醒。接着又被从天而落的无数炮弹炸得晕头转向。

    好不容易,等炮火向自己身后阵地延伸时,英法联军未及清醒过来,无数绘有中华帝国黄龙标志的钢铁怪物,从大雾中冲到了自己的面前。

    原来,这是中华帝国雪地装甲师和沙漠装甲师,总计300辆四三式重型坦克和300辆装甲运兵车,以每平方公里一百辆的密度,排成棱形攻击阵势,趁着浓雾突击“新马其诺防线”。

    英法士兵,即刻被突然出现在自己眼前的钢铁怪物给惊呆了。

    他们看到,中华帝国的坦克,装甲车在英法联军的阵地上横冲直撞,犹入无人之地。壕沟、铁丝网这些对于步兵来说,是难以突破的障碍,对坦克装甲车却毫不起作用。慌乱中的英军士兵抓起枪来猛烈扫射,只听见子弹“嗖嗖”地响。打在这些钢铁怪物上面,叮当作响,火星四溅,结果是毫发无伤。

    中华帝国钢产量巨大,装甲师极注重防御,这里面即使是防御最薄弱的装甲车,装甲厚度也有三十毫米,任何轻武器都无法穿入。

    四三式坦克,发挥80毫米坦克炮的巨大威力,将一个又一个的敌军明堡暗堡被轰上了天。坦克和装甲车上的重机枪,吐出死亡的火舌,扫向惊慌失措、乱作一团的英法士兵。有时,聚在一起的十来个士兵,在重机枪的猛烈的扫射下,只几秒钟就被打成了一堆肉泥!

    不少英军士兵,在冒在浓烟,吐着火焰的坦克面前,丧失了抵抗的勇气,有的丢下枪就跑,有的伏在装死,有的跪地投降,一些来不及逃跑的被钢铁怪物们碾成肉饼,没来得及跑开的,成了钢铁怪物履带下的一堆肉泥。

    话虽说得长,装甲师突袭英法防线所用的时间却很短,只转眼间,英军便溃不成军,横尸遍野,号称坚不可摧的“新马其诺防线”被中华帝国的装甲师,从防御能力最强的中央部位,即从位于阿什哈巴德的9号堡垒群和10堡垒群突破了。

    这种四三式坦克,仿后世苏t—34式坦克设计,拥有一门80毫米坦克炮,一挺重机枪,可以跨过2.5米壕沟,越过0.75米的障碍,冲上小于35度的斜坡,涉水1.3米。自重30吨。强大的柴油机,可以提供的500匹马力的强劲动力,满载545升燃料,可以让坦克以30公里的越野时速连续行驶149公里。

    伊朗防线纵深是15里,以坦克的速度,只需12分钟可就可穿过。

    原本用来阻止中华帝国进攻的壕沟和铁丝网,现在成为英军士兵逃命的障碍。不少人,被坦克赶着,直接跳进壕沟或是爬上铁丝。跳进壕沟的在坦克跃过时,被机枪打成了一条血沟。爬上铁丝网的,被机枪打成了碎片,挂在铁丝网的倒刺上。

    二个装甲师的,如同一股钢铁组成的洪流,以排山倒海之势,将阻碍它前进的一切,化为尘土。

    装甲师,冲过之后,紧随其后的是中华帝国无边无际的步兵。数十万身着灰绿色的中华帝国步兵蜂拥而来,如同决堤的绿色海浪,“海浪”所指之外,英法望风远遁。

    步兵的任务是接管阵地,拨掉唯数不多的几个位于高地坦克打不到的堡垒。

    太阳越升越高,强烈的阳光,撕开了浓雾,视野变得清晰起来。

    位于师指挥部的,英国陆军少将格高利,惊恐的发现,自己的所在的中央主堡,成为中华帝国步兵海洋中的一座孤岛。

    那些在浓雾中,隆隆作响的坦克装甲车,现在已穿过了自己的最后一道防线,装甲车继续追逐着惊恐万状的英兵,坦克则分作两股,向两翼驶去,不断的扩大已撕开的口子。

    防御能力最强的正面都无法阻挡中华帝国的坦克,更何况,现在中华帝国的装甲师,从防御薄弱的侧翼攻来?

    这些英军被刀枪不入的坦克下破胆了,还没等坦克驰近,就丢了武器、头盔、手榴弹等等一切防碍自己逃跑的东西。发足狂奔,结果把法军的阵地都冲乱了。

    号称,坚不可摧的有着“新马其诺防线”之称的伊朗防线,在急速的崩溃中。

    往西冲击伊朗防线的是雪地装甲师,往东冲击伊朗防线的是沙漠装甲师,两师几乎是以全速即30公里每小时的越野时速,向东或者向西开进。也就是说,伊朗防线,以近60公里每小时的速度急剧崩溃!

    被装甲车追逐的英国逃兵,知道自己没有逃走的希望,终于举手投降了。但装甲车可没有工夫去理会他们。沿着英法修建的战备公路,直插德黑兰。

    德黑兰是伊朗的首都,同时也是英法联军的总后勤处和总指挥部,那里的军用物资堆积如山。

    四五式装甲车,全称叫四五式轮式装甲运兵车,长6.8米宽2.86米高2.87米,前装甲45毫米,侧装甲30毫米,后装甲25毫米,全重5吨。有六个实心轮胎,中间两个是承重轮,四轮驱动,乘员二人,可装载一个班的士兵(10人)。主武器为一挺重机枪,车箱两侧各开有四个窗口,车载士兵可以通过窗口向外射击。

    动力为一台四冲程风冷柴油发动机120马力,最高时速60公里每小时,由于空间庞大,底端密封,可以在水上浮行,时速为8.5千米每小时。最大行程300公里,越壕宽1.2米,越垂直障碍0.55米,最大爬坡度30°。

    英法为了方便,把德黑兰物资运到伊朗防线,战备公路修得极为平整,这极大的方便了装甲的行动。中华帝国300辆轮式装甲车,在这条战备公路上,几乎可以全速行驶,路上的黄土被轮胎激起,掀起了一股巨大的尘雾。后面的装甲车,几乎被前面的装甲车掀起的尘雾给完全遮住了。

    从远处看,300辆装甲车,行驶在公路上,犹如一条黄色巨龙。

    公路上偶尔出现的小队英法士兵,被呼啸而至的装甲车给惊呆了。反应快的还好,丢了武器投降,就可以拣回一条命。那种被吓慌了神,呆住了的或者不识实务朝着装甲车开枪射击的,立即被重机枪打成了蜂窝。

    装甲车的突进速度实在是太惊人了,英法联军士兵,根本来不及往后报造消息。结果毫无防备的英法士兵,被装甲车队轻松的击溃或是从他们的尸体上碾过。

    ……

    装甲铁流已远去,现在让我们看看,被坦克冲得七零八落的伊朗防线,剩下的几个筑在高地上的堡垒是如何被中华帝国“最可爱的人”给摧毁的。

    仍以9号堡垒群为例。

    一大六小,七个堡垒,小堡垒在中华帝国炮火准备中早已被掀上了天。大堡垒由于地势较高,又非常坚固,仅仅是一些表层的建筑被打成了废墟,地下部份大多完好。

    不要以为在清晨的浓雾中,大炮打不准,其实不然,二千门大炮实行地毯式轰击,在先前已标好了参数,设定好坐标的情况下,进行面攻击,其效果也是非常显著的。

    埋在阵地前的地雷是用来反步兵的,一般的地雷,不是被炮火准备给引爆了,就是被坦克给压爆了。以坦克的装甲,像这种威力的地雷,对坦克毫无杀伤力。

    比较麻烦的是电发式地雷,由人控制引爆,埋得又深,大炮和坦克都引爆不了它。先前详细的侦察,帮了中华帝国的大忙。

    等阳光将浓雾驱散开的时候,中华帝国的飞艇出现在伊朗防线的上空。

    当然,英法也是有飞艇的,而且数量还不少,在整个伊朗防线,足足有一百艘。

    作为英国皇家飞艇大队的大队长杰克,未来人身份的他,对飞行有着浓厚的兴趣。在后世他是一名优秀英国皇家空军飞行员。

    正当他放假回曼彻斯特的一个煤矿探亲的时候,上帝给他开了一个玩笑。他和整个矿区的人被送到了一百多年前!

    作为飞行员他有着坚强的神经,很快就从起初的混乱中清醒过来了。他的特长的是飞行,想用自己的特长为尊敬、美丽、富有传奇色彩的维多利亚女王服务。可是,这个时代的英国哪有飞机啊!别说飞机就联飞艇都没有!

    第一次谋职杰克以失败告终。

    杰克深知飞机对英国的作用,在政府求职失败后,开始自己动手制造原始的飞机。但这个时代,加工技术,冶金技术太粗糙了,好不容易倾家荡产,造出来的第一架木头飞机,仅在空中逗留了十秒种,就一头栽了下来。还好他命大,没有死于这次空难。

    痛定思痛,他觉是以现在的技术水平,既使能够造出早期的飞机,作用也不大,还非常危险。于是他将目光投向了飞艇制作上。飞艇对于早期的飞机来说,所俱有的优势是非常明显的,飞行高度大,稳定,也安全。

    但,为造飞机早已倾家荡产的他,哪还有资金,去造飞艇?

    不得已,他画了飞艇图纸,写了一些关于造飞艇,甚至成立飞艇部队的计划。然后找陆军。陆军部说,他们资金有限,无法赞助他,建议他去海军。可是那些傻大的海军官员问他,飞艇如何跟着军舰远航?人类历史上,从来就没有将飞艇放在军舰上啊,英国皇家海军的提问,让杰克目瞪口呆。

    杰克的飞行计划就此搁置起来。

    直到,英国皇家海军远征舰队,被中华帝国的飞艇给烧焦了黄毛,傲慢又无知的海军军官们才想起了杰克。

    但此时,比起海军更加注重世界形式的陆军,捷足先登了。在陆军的大力支助下,飞艇的研制工作得以展开。

    英国的飞艇研制,是顺利的也是缓慢的。

    之所以顺利,那是因为杰克知道飞艇的原理,可以一步一步的来。

    之所以缓慢,那是因为杰克为了造飞艇,寻找各种资料时,这才发现,英国未来的人大量资料和电脑被人出高价买走了,杰克只能找到一些零星的资料。很多数据和制造工艺不清楚,只能自己一步一步的实验。

    好不容易,飞艇上天了,英国人额手相庆的时候,却惊讶的发现,普鲁士的飞艇已经成批的装备了军队。甚至组织了飞行大队。

    英国感觉自己在飞艇制造上落伍了,加拨巨资,兴建大规模的飞艇工厂,开始奋起直追。

    杰克的兴趣在于飞行,见英国的飞艇研制走上了正轨,便从中脱身开来,担任了隶属于陆军的飞艇小队的小队长。由于飞艇不断增多,杰克的官职也就由小队长、中队长,升到了现在的大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