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些王八蛋,没有一个好人。自己想要为大明干点实事,他们全是拦路虎。

    李适也知道不把这些人给干掉,自己对京营的改革实在难以进行,就算是做出了成绩,也会被他们给冒领了。

    我李适可是一个喜欢吃独食的人,要么我就不干事,也不会和你们分享胜利的果实。

    要么我吃独食,我才会干事。

    李适回想了一下刚才和朱纯臣高起潜的会面,不由感叹自己的表面功夫越来越到位了。

    表面上对他们恭敬异常,实际上心里面却在想方设法干掉他们。

    这难道就是传说中的口蜜腹剑,这可是唐朝李林甫的成名绝技啊。

    我李适原本是一个不善言辞,不爱交际的人。现在怎么突然变成一个牙尖嘴利,口若悬河的人,看来真是环境影响人啊。

    自己还需要多读书,多增加一些知识,才能继续混得风生水起。

    读什么好呢,李适也很纠结。

    心里却默默把唐朝的来俊臣,李林甫。宋朝的秦桧,贾似道。本朝的严嵩,魏忠贤给记在心里,这些都是自己学习的对象啊。

    不是自己不想当个好人,而是一个奸臣更有性价比啊。

    奸臣也有奸臣的道,如果真的能拯救大明,那又何乐而不为呢。

    于是此后几日,李适都是老老实实的在京营混日子。每天只是到京营报个到,然后要么在公房里面喝茶,要么带着张龙赵虎在北京城乱逛。

    成国公朱纯臣和监军高起潜很满意李适的状态,渐渐的对他失去了疑心。

    而李适趁着空隙,才好好看了一下大明的京师。

    怎么说呢,一副死气沉沉的样子。这还是在城内,城外那才是是人间炼狱。

    今年,黄河一带又是大规模的旱灾,然后闯军围攻开封。

    为了延缓闯军的行动,河南的官军掘开了黄河,现在的河南那是刚经过旱灾,现在又是水灾。

    李适知道真正的水灾还没有来,要等到今年九月,那才是真正的洪涝,整个黄河下游都会被洪水肆虐,甚至连大明的生命线京杭运河也会被阻隔。

    而天灾以后便是大规模的瘟疫横行,而京师就是瘟疫的重发地。

    李适也只能看着这一切的发生,而没有任何改变的能力,最为现实的事那就是朝廷根本没有钱。

    李适只好把这些先放一边,既然自己没有能力去改变,那么就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这几天晚上,总有官员前来拜访李适,不过李适可没有见。

    当然不是李适清高,而是万一被人发现了,自己的人设可怎么站稳,我李适可是一个孤臣啊。

    还有要是让人知道自己收了小弟,自己还怎么指使这些小弟去干事。

    他们一站出来这不都知道是我李适在使坏,完全不能体验躲在背后阴人的快感。

    虽然李适没有主动出来见面,但还是把这些主动靠近的官员的名字给记下来。

    自己不方便出马,可以指使其他人去啊。

    这不李适特意找到了高尔俨,让他当自己的代理人,专门去接触这些人。

    高尔俨对这个差事那是喜不自胜,果然几天接触下来,高尔俨的荷包都装的鼓鼓的。

    李适结合名单和高尔俨的接触情况,选取了几个可靠的人当作外围党羽。

    今天又是一个大朝会,主要讨论和满清议和的事情。

    黄景昉靠近李适,小声说道,

    “今天主要商议和建奴议和的事情,你有什么要交代的。”

    李适抬头了看了一眼这个便宜伯父,露出一丝笑意。这个便宜伯父的工具人人设那是越来越娴熟啊。

    第41章 御史弹劾京营

    “议和也说不出个所以然,不过等会有人弹劾我,你要帮我推波助澜。”

    黄景昉???这个侄子真是越来越诡异了,叫自己弹劾他?

    不过黄景昉知道李适必有所图,也不问缘由直接答应下来。

    随着太监的一声“上朝”,李适抖了抖绯红的官袍缓缓进入金銮殿。

    崇祯皇帝还是姗姗来迟,坐在龙椅上还是扫视一番群臣才开口说道,

    “建奴多次遣使求和,我大明是否要和建奴先停战?诸位爱卿来议一议。”

    兵部尚书陈新甲率先站出来,

    “陛下,臣认为应该先和建奴停战。腾出手来先全力剿灭闯贼,开封已经被闯贼围了数月,危在旦夕啊。”

    崇祯其实也想先和满清停战,要知道崇祯认为威胁大明江山的是这些流寇,而不是满清。

    不过崇祯有这个想法,大臣可不答应。

    一是大明和满清打了这么多年,费了极大的人力和物力。现在大明处于劣势,贸然求和必然会被满清狮子大张口,大明的脸往哪里放。

    二是满清没有一点信用可言,要是停战后又反复,最终受伤的还是大明。

    大明可是多次受降了张献忠,可是张献忠还是数次复叛。而主持张献忠受降的大臣可没有好下场。

    在大臣们的眼里满清比张献忠更没有信任度,而贸然支持议和风险太大。

    于是便有一大批官员站出来反对议和,这种事又没有危险,是混日子的大臣站出来显示存在感的好机会。

    崇祯见议和实在得不到支持,只得作罢,

    “好了,和建奴议和的事以后再议吧。诸位爱卿可还有什么事情。”

    这时一个督察院监察御史站了出来,

    “臣督察院监察御史刘宣弹劾京营总督成国公朱纯臣贪污受贿,吃空饷,占军额,驱使士卒为自己所用。”

    “监军太监高起潜贪污受贿,协理京营兵务兵部右侍郎李适尸位素餐。”

    本来吵得昏昏沉沉的大臣们顿时来了精神,这是哪个愣头青,这是要把京营一锅端啦。

    而京营提督吴甡顿感不妙,这把几人全弹劾了,就没有弹劾我,难道是要对我有阴谋?

    周延儒瞥了一眼监察御史刘宣很确定不是自己人,但是他弹劾李适,那我老周就看热闹便是。

    陈演也确定这个监察御史刘宣不是自己人,难道是周延儒的人,他这是要干嘛?

    只有黄景昉知道,这是李适的计划,那他究竟要干嘛?

    不过老黄还是谨记李适的话,当即站了出来,

    “陛下,京营乃是京师之根本,万万不能出任何问题。臣认为应该遣人到京营视察一番,确定是否真的有问题。”

    崇祯点点头,也有好多年没有整顿京营了。虽然知道京营糜烂,但是派人去敲打一下也是好的。

    “哪位爱卿愿意前往京营走一趟。”

    大臣们顿时不说话了,这可是得罪人的工作。更何况京营每年的孝敬,大家都拿得理所当然。

    见大臣们都不说话,崇祯只好点名,

    “督察院佥督御史周喜和监察御史刘宣走一趟吧,一定要给朕查清楚。”

    佥督御史周喜顿时哭丧着脸,这可不是一个好差使。

    下朝后佥督御史周喜找到御史刘宣,抱怨道,

    “刘宣,你说你没有事提什么京营啊,京营什么样子难道我们不知道吗?”

    “查点什么出来我们也不敢捅出来,查不出什么来我们又难以对皇上交代,这可是两头不讨好的事。”

    在周喜的印象中刘宣就像是个小透明,督察院一百多号人,根本没有注意到这一号人。

    不过此时刘宣却是满脸怒气,完全没有把周喜这个顶头上司放在眼里,

    “周大人,这是一个臣子该说的话吗。难道仗义执言不是我们御史的责任吗?”

    “周大人这是官位上去了,自己的责任却忘得一干二净,真是我大明得好官员啊。”

    说着也不理周喜,甩头而去。

    周喜满脸阴霾得看着刘宣得背影,这个王八蛋敢这么说我,迟早让你知道官场得黑暗。

    同时周喜心里蹦出了十几个对付刘宣的办法,保证让他欲罢不能,扶手跪地。

    不过周喜知道现在还不能对付这个混蛋,至少要等到这件事后,或者让京营的人动手。

    想到这里,周喜觉得还是要先和首辅周延儒通个气。

    于是周喜便以公务为由在内阁找到周延儒,

    “阁老,这个刘宣可我不是我们的人,这次京营视察我究竟该如何行事。”

    周延儒面无表情的捋着胡须,

    “我现在很好奇这个刘宣究竟是谁的人,京营的情况朝堂上谁人不知,他居然敢揭露京营的情况。”

    周喜想起刘宣刚才趾高气扬的贬低自己,更是气不打一处来,

    “是陈演的人吗?”

    周延儒摇摇头,

    “不可能,没有好处的事陈演是不会干的。”

    周喜又想起刚才朝堂上新任内阁辅臣黄景昉站出来说话,

    “那是黄景昉?”

    周延儒再次摇摇头,

    “黄景昉这个人我是知道的,一腔热血还是有的,但是阴谋诡计他干不来。”

    周喜也陷入迷茫,

    “难道只是刘宣年轻气盛,故意拿京营来扬名。”

    周延儒还是摇头,